三十不立

2008年1月27日 星期日

He Was a Quiet Man


http://www.apple.com/trailers/independent/hewasaquietman/

一開始純粹是被海報上神情倉皇無助、以通勤上班族緊抱公事包的方式抱著炸彈的怪叔叔所吸引。未懷著特別期待地點了預告,隨即無法忘懷,Apple Trailer上的放映日期是08年2月,怪的是美國已可以租到DVD了,看來這是一部小規模上映的電影,不知什麼緣故(我猜可能是因為得了一些電影獎)又重新上映。

細看演員名單,Christian Slater......這不是(台譯)克利斯汀史萊特嗎!實在跟我腦海中的形象差太多了,我對他還停留在斷箭裡跟屈福塔搶飛彈,驚濤毀滅者裡跟惡徒及洪水搏鬥的熱血警探,一個不上不下,要紅不紅,近年沒參與什麼大製作的男星。女主角是曾扮演鄰家女優、24裡傑克包爾女兒,跟恐怖蠟像館女主角的Elisha Cuthbert。兩天後,DVD便靜靜躺在我信箱裡了。

故事很簡單,甚至預告就講明白了。男主角Bob是一個備受同事欺凌的不起眼上班族,成天幻想著要拿槍幹掉那些對不起他的同事,就在理智瀕臨崩潰的某一天,另一個同事卻捷足先登在辦公室開槍了,Bob壞人沒當成,反而陰錯陽差成了英雄,救了女主角。然後,生活開始不一樣......

自編自導的Frank A. Cappello受訪時說靈感來自於平日看新聞,只要採訪到校園或辦公室槍擊案兇手的鄰居朋友時,多半都說:「他是個安靜的人」。Cappello以黑色幽默的手法,放大這些潛在兇手被周遭環境排斥、隔離的困境。他們或許不起眼,不善表達,偶爾帶些怪異的舉止,但並非每一個槍手都是天性冷血兇殘,而是旁人的漠視與暴力(肢體或言語)觸動了他們心頭的板機。

劇情的走向並無太大意外,有些地方仔細回想邏輯甚至上有些說不過去。不過這部片的音樂、演員、跟攝影完全彌補了劇情上的小缺陷。導演用鏡頭呈現Bob眼中的瘋狂世界,所以整部片的取景、色調都帶著一種魔幻寫實的氣氛,每一幕都是精雕細琢賞心悅目。

幾個印象深刻的鏡頭:

深夜裡Bob帶著女主角到四下無人的地下鐵。(就是阿湯哥在落日殺神裡說的人死了也不會被發現的LA地下鐵)。

Bob走在街上時,路上的車以好幾倍速呼嘯而過,只有他以一種世間事與我何干的孤獨身影走著。

Bob帶著女主角到插滿彩色造型汽球的頂樓看著LA Downtown的夕陽。

Bob跟女主角坐在陽台上看著飛機從頭上低空飛過。

還有我最喜歡的片段 ─ Bob孤伶伶地帶著午餐,坐在可以遠望公司的平台上,一邊嚼著三明治,一邊按下玩具按鈕,滿足地欣賞著公司大樓在他想像中爆炸、倒塌。

Cuthbert跟飾演公司老闆的William H. Macy表現都不錯,但是真正讓這部片昇華的演員的絕對是Slater!套句美國網友的評論,Slater好像「消失」在Bob這個角色裡,這是對一名演員最大的恭維。化妝術讓Bob看起來丁點兒不像Slater,但就算你試圖穿透暴牙、禿頭、厚鏡片,你還是只看見一個唯唯諾諾、可憐兮兮的Bob。不少明星嘗試裝醜或是改變身形證明自己演技上的突破,但往往最後觀眾得到的印象依舊是個斧鑿太深,頂多就是演技大有突破的「某某人」。Slater在本片,不像Jack Nicholson之於小丑那樣讓人覺得選角太成功,兩人本身戲謔跟神經質的調性就很搭,也不像阿湯哥不管做什麼裝扮都是一個很用力在演出的阿湯哥,Slater他就是消失了有點悲哀的是這種不存在感或許是因為Slater近年並沒有什麼令人印象深刻的代表作,也不知是不是這種不受重視,無人聞問的「個人個質」或「心路歷程」,讓Slater演起 Bob得心應手,總之Slater在這部片裡的表現讓對演員表現一向很鈍感的我也震懾到了。為了釐清Slater是不是老化太快,真的變成了個走路彎腰駝背、畏畏縮縮,眼神飄忽不定兼以神情猥瑣,坐著時西裝褲還嫌太短露出腿毛的中年怪叔叔,我還上網找了他近照跟試映會影片看,結果髮頂漸高是真的,但是本人還是一樣瀟灑,還是一樣……沒有什麼讓人覺得會大紅特紅的預感。拿Slater跟Bob兩相對映,或許他並不是真的消失在角色裡,而是身為觀眾的我們,就像片中對Bob不理不睬偶爾開開他玩笑的同事一樣,覺得Slater只是一個安靜的演員吧?

預告片後半段出現的配樂「For You」(這首跟下面那首,導演都是共同創作者,真多才多藝)是特地為本片寫的,也在正片裡出現。

導演的Blog裡有這首歌可以下載:

http://www.fcappello.com/music/for_you.mp3

或是去另一作曲者的Blog可以試聽部份原聲帶曲目,另外推薦「You and I」:

http://myspace.com/robertcosio

2008年1月4日 星期五

餘音繚繞的白色爵士 (微雷)

白色爵士(White Jazz)James Ellroy氣度恢宏的LA四部曲最後一舞。傳聞Ellroy原先的手稿長達900頁,在出版社建議下硬是刪成最後出版時的400頁。原來「電報體」在前三部根本只是牛刀小試,本作當男主角第一人稱敘事時,幾乎找不到幾個長一點的句子,多半是零碎的動詞、形容詞、名詞。

例如男主角搭飛機出境的段落:

機場高溫:聯邦探員、警長人馬、幫派份子監視。直接穿越他們 毫不眨眼 直到櫃台。

客氣的服務,瞥一眼我的護照,我檢查提袋 「先生,祝您旅途愉快。」 就是那樣。

前半段因為主角破碎的內心呢喃與電報體再加上60年代LA的黑話俚語,整個阻礙了閱讀的速度跟樂趣。連美國讀者都抱怨這本書似詩非詩的語言很惱人。但是當後半部線索收攏,節奏加快,最後一氣呵成揭露真相並交待角色的命運時,還是不得不佩服Ellroy說故事的功力。

主角Dave Klein任職於LA警局,領有律師職照,同時也在貧民窟當起房東,跟幫派份子掛勾當白手套,偶爾還得代打充當殺手。Dave狡猾、冷酷、自私、貪婪,在他身上看不到丁點人性良善的部份,如果前三部曲的主角還稍稍站在灰色地帶,那Dave基本上是一個黑到不行的角色,他在書中犯下的罪行,比起其他角色有過之而無不及。這本書就是他的懺悔錄。

故事的走向就是Dave多行不義,簍子越捅越大,把自己捲進LA警局、FBI跟幫派份子的權力鬥爭中,他該如何脫身?John Grisham的小說裡主角還有可能良心發現,但是Dave自始至終都在為自己算計,只有在作者刻意安排的橋段裡我們才可以從Dave被包覆得密不透風的自我裡聽到一聲細微的吶喊。

上一部「得到全世界的人」跟貫穿後三部曲的魔頭免不了一場勾心鬥角,FBI介入LA的毒品戰爭,前角頭老大 Mickey Cohen竟發起電影夢改拍恐怖片了?毒梟家門外偷窺狂是誰?犯下滅門慘案的挖眼魔又是誰?還有那個跟主角搭檔的菜鳥警探Junior瘋狂脫序的舉止又是為何?Ellroy在部份情節處理上梢有瑕疵,但無損讀者沉醉在黃金年代尾聲那又墮落又美好的氛圍。在此之後,LA停止書寫「一群惡徒的權利鬥爭」,轉進「一群政客的惡行」(兩者本質密不可分),那就是美國地下世界三部曲。

最後,雖然女主角的描寫近似其他三部(這也是Ellroy或說大部份冷硬作家不好處理的部份),感情戲的篇幅也不多,但卻是最深得我心的一部。尤其書末主角偷偷地做的那一件事,怎麼那麼鐵漢柔情啦!所以底下是我最愛的一段不負責任翻譯。

我從不說我殺人,我從不說我偷窺Lucille(另一女角)

她說我利用別人。

她說我只對出千的牌局下注。

她說高層的警察跟律師都跟白人垃圾保持距離(即主角)

她說我從不為愛焚身。

我說答四中三 不賴。